联系我们

成功案例

萤石玻璃制造除氟

立即咨询
电话:17537174464

详情介绍

 

项目名称:高效两级除氟技术优化与工程应用探索

项目背景简述:

面对自然水体及工业废水中氟化物(特别是冶金与氟化工领域产生的废水)的污染问题,本项目聚焦于开发并优化一套高效的两级除氟处理系统。氟化物过量不仅威胁生态安全,还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,如导致氟斑牙、氟骨症等。因此,实现废水中的氟离子有效去除至安全排放水平至关重要。

项目核心内容:

本项目通过两级除氟工艺——包括中和、反应、混凝、絮凝及自然沉降与过滤等步骤,深入研究并优化各关键参数(如钙氟物质的量比、钙盐种类及反应pH值在一级处理中;混凝剂种类、投加量及反应pH值在二级处理中)对除氟效果的影响。旨在通过科学实验与数据分析,探索出一种成本低廉、操作简便且除氟效果显著的治理方案。

项目目标重述:

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年产1.8万吨氟硅酸综合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氟离子残留难题,确保处理后的废水氟离子浓度远低于国家《氟化物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所规定的一级标准(即氟浓度≤10mg/L),从而保障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,推动相关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。

项目战略性意义强化版:

1. 严格遵循国家水质标准,保障饮用水与工业排放安全

鉴于我国《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》对氟化物含量的严格限制(≤1mg/L)及工业废水排放氟离子浓度的法定要求(<10mg/L),本项目致力于开发高效除氟技术,针对电镀、铝电解、半导体、钢铁、玻璃制造、磷肥生产等多个重污染行业产生的高浓度(≥100mg/L,部分达数千mg/L)含氟废水进行深度处理,确保废水排放全面达标,维护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。

2. 赋能关键工业流程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

湿法磷酸生产、选矿等关键工业流程对工艺用水中的氟离子浓度有特定需求。本项目通过创新除氟技术,精准调控工艺水中的F-浓度,满足生产用水标准,优化生产流程,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,为产业升级注入绿色动力。

3. 自主创新破局,掌握除氟核心技术

面对国际知识产权的复杂环境,本项目坚持自主研发,旨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除氟解决方案,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含氟废水处理不达标的问题。此举不仅有助于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,更能在关键时刻保障生产连续性,大幅降低对外部除氟剂的依赖,节约时间与经济成本,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实验材料与设备概览

实验核心原理简述:
本项目实验旨在通过多步骤化学处理,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氟化物及不溶性杂质。首先,利用不同目数的滤布过滤废水中的硅胶及固体杂质;随后,通过调节pH值并添加化学试剂,促使氟离子与钙离子等结合生成难溶物,从而实现氟的去除。

关键实验步骤与化学原理:

硅胶及杂质过滤:采用10-2000目滤布筛选技术,去除废水中初始存在的硅胶及不溶性固体。
pH调节与初步沉淀:加入氢氧化钙,将废水pH调至约10,促使氟硅酸转化为更易处理的形态,并可能伴随硫酸钙沉淀生成。
深度除氟:通过滴加磷酸进一步调节pH至7-8,加入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,促进氟离子与钙离子等结合生成难溶的氟化钙磷酸盐沉淀。

实验必备试剂清单:

氢氧化钙:用于调节pH值。
磷酸:辅助pH调节及促进氟化物沉淀。
聚合氯化铝:作为混凝剂,增强沉淀效果。
絮凝剂PAM:增强絮体稳定性,便于后续分离。
硫酸铁、铁铝渣、羟基磷酸钙、磷酸三钠:备选或辅助试剂,可能用于优化除氟效果。

关键实验设备概览:

电子天平:精确称量实验所需试剂。
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/电动搅拌器:确保反应物均匀混合,控制反应条件。
循环水真空泵:辅助过滤过程,提高分离效率。
扫描电子显微镜:观察沉淀物形态,分析除氟效果。
氟离子选择电极测F-:直接测量废水中氟离子浓度,评估除氟效率。
X射线衍射仪:分析沉淀物成分,验证除氟机制。

实验内容概述

试验一:氢氧化钙与不同添加剂对废水除氟效果的研究

1. 初始条件与基础反应
首先,我们准备了四份各100ml、氟离子浓度均为1000ppm的废水样本。向每份废水中加入25ml浓度为28%的氢氧化钙悬浊液,充分搅拌后,测得溶液pH值达到12,并持续搅拌反应30分钟。其中,第一份样本作为对照组,未添加其他试剂。

2. 氯化钙与混凝剂的联合作用
接下来,在第二、三、四组样本中分别加入氯化钙,同时在第三、四组中还额外添加了聚合氯化铝(聚铝)和硫酸铁作为混凝剂。经过处理后,我们测量了各组的氟离子浓度,以评估不同添加剂对除氟效果的影响。

3. 氢氧化钙用量与pH调控的进一步研究
为了探究氢氧化钙用量及pH变化对除氟效率的具体影响,我们进行了第二组实验。此次实验选取了四份50ml、氟离子浓度为1000ppm的废水样本。首先,每份样本均加入2g氢氧化钙固体,搅拌后测得pH值为3,并继续搅拌反应30分钟。随后,分别向各样本中加入不同量(1g至4g)的氯化钙进行沉降处理,并取10ml上清液测量氟离子浓度。之后,再次向各样本中加入2g氢氧化钙,调整pH至12,再次沉降后测量氟离子浓度,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除氟效果。

4. 聚铝用量对除氟效果的优化探索
最后,为了优化聚铝(PAC)的用量以达到最佳除氟效果,我们进行了第三组实验。准备了八份各100ml、氟离子浓度为1000ppm的废水样本,均加入25ml浓度为28%的氢氧化钙悬浊液,搅拌至pH为12并反应30分钟。随后,分别向各组中加入不同体积(1ml至20ml,浓度为5%)的PAC溶液,再次搅拌30分钟后进行沉降处理。最后,测量各组的氟离子浓度,以评估聚铝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。

实验一小结

在本实验中,我们发现氯化钙在酸性条件下以3g用量表现最佳,而在碱性条件下则以4g用量效果最优。这一发现为我们后续处理废水中的氟离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
对于聚铝(PAC)的用量优化,我们确定了4ml(相当于固体0.2g,即每升废水添加2g)为最佳添加量。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更经济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氟离子。

在二级除氟实验中,我们探索了不同氯化钙用量(0.5g至2g)以及两级石灰添加量(均为2.5g/100ml,分别对应pH=1和pH=12)对除氟效果的影响。同时,固定PAC添加量为4ml/100ml废水,并引入PAM(1ml/100ml废水,浓度为1.25‰)作为助凝剂。实验结果显示,两级除氟系统显著优于单级系统,最低可将氟离子浓度降低至25ppm以下。

通过对比不同pH条件下的除氟效果,我们明确指出碱性环境更有利于氟离子的去除。此外,两级除氟流程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除氟效率,验证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。

正交试验的开展为我们揭示了碱性条件下硫酸铁的最佳添加量(1g/100ml废水),该条件下氟离子浓度可显著降低至49ppm,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实验二概述

为了将废水中的氟离子浓度进一步降低至理论上的1ppm以下,我们提出了利用氟磷酸钙(CaPO4F)低溶度积(1.44×10-119)的特性进行处理的方案。具体实施时,需同时投加钙盐和磷酸盐,并调节pH至中性,以促进氟磷酸钙的生成。根据化学方程式,我们按nCa2+:nPO43-:nF-=5:3:1的比例进行投加,并允许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适当过量以确保反应完全。目前,我们使用的磷酸根离子来源包括磷酸和磷酸三钠。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氟磷酸钙的结晶过程需要诱导,否则反应时间将大大延长至48-72小时,这对于工业化应用而言是不切实际的。为此,我们考虑使用氟磷灰石等常见晶种作为诱导剂以加速结晶过程。虽然氟磷灰石需要后续复配处理,但在当前试验阶段,我们暂时采用了一些铁铝渣作为替代品以探索其可行性。

三、多孔状的吸附剂也处理一定的氟离子,能当吸附剂的材料很多,活性氧化铝、骨炭、沸石、膨润土、活性炭、羟基磷灰石、氧化锆等,能把氟离子浓度降到1mg/L以下。

用羟基磷酸钙充当吸附剂。处理1000ppm废水后XRD成分和初步试验结果如下:

实验结论:

1、铁铝渣作为替代氟磷灰石的晶种,除氟后F-浓度为16.92ppm效果好;

2、羟基磷酸钙作为吸附剂,除氟后F-浓度为38.21ppm效果较好;

3、根据处理结果,磷酸三钠可代替磷酸作为磷源。

4、滤渣XRD分析后成分含有Ca5(PO4)3F,说明F-是以此被沉淀除去的;

5、把羟基磷酸钙、磷酸三钠、铁铝渣作为变量,发现处理后F-含量差异不大,说明只要有磷酸根源即可形成Ca5(PO4)3F;

6、把硫酸铁、聚合硫酸铝、PAC作为变量,发现处理后F-含量差异不大,说明只要有絮凝剂或混凝剂就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除氟效果,并且在PH接近中性时,F-浓度大大降低,最低组含量仅4.98ppm,猜测中性条件下Ca5(PO4)3F溶解度比碱性更低,溶液中游离的F-更少。

试验三:

1、取400ml氟硅酸钠废水(含氟1000ppm),向其中加入3600ml去离子水,得到F-浓度为100ppm的废水。取1000ml废水,加入4g氢氧化钙,此时PH=8~9,加0.2ml浓度为31%的磷酸,搅拌均匀后PH=3,加入0.5g氢氧化钙,PH=8~9,最后加入1ml浓度为31%的磷酸,此时PH为中性,反应30min后沉降10min,取上清液与过滤后的滤液合并,对其进行8种除氟试验并取样。

2、取3份F-浓度100ppm的酸性废水100ml,取3份自来水200ml,处理方式如下。

实验结论:

图一:1、溶液在中性条件下F-含量比碱性条件少,是由于碱性条件下氟磷酸钙溶解度更大;2、单独使用除氟剂除氟效果很差;3、悬浊液中加入磷酸三钠或磷酸除氟效果更好,因为悬浊液中拥有更多游离的钙离子,形成的氟磷酸钙沉淀也会更多。

图二:1、经过钙:磷:氟=5:3:1添加后,第①组同时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比第②组只加混凝剂和第③组不加F-去除效率高很多,F-含量降至2.68ppm,且沉淀效果较好;2、含氟量较低的自来水,按钙:磷:氟=5:3:1添加后,第⑥组加入混凝剂、絮凝剂比第⑤组只加混凝剂和第④组不加F-去除效率高很多,最低F-含量降至5.16ppmppm,但沉降效果相对一般,可能是被沉降的物质较少,絮凝剂较多导致的副作用。

实验4:外购某除氟剂(PH=2~3)的成分分析试验:

实验方法:取10ml除氟剂分别与5g氟化铵、氢氧化钙、α-氧化铝、硫酸钠、氟化钠混合,在鼓风干燥箱内烘干48h后将渣研磨后进行XRD分析(氟化钠无法烘干),过程和结果如下:

 

实验结论汇总

实验一:溶液pH与除氟效果探究

pH影响分析:在中性条件下,废水中氟离子(F-)含量较碱性条件下更低。此现象归因于碱性环境下氟磷酸钙(CaPO4F)的溶解度增大,导致部分F-未能有效沉淀。

除氟剂效果评估:单独使用除氟剂时,其除氟效果显著不佳,表明需结合其他手段以提高去除效率。

磷酸盐增效作用:在悬浊液中加入磷酸三钠或磷酸后,除氟效果显著提升。这是因为悬浊液中丰富的游离钙离子与磷酸根结合,生成更多氟磷酸钙沉淀,从而有效降低了F-浓度。

实验二:钙磷氟比例与混凝絮凝效果研究

钙磷氟比例优化:在钙:磷:氟=5:3:1的比例下,同时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的组合(第①组)展现出最高的F-去除效率,F-含量显著降低至2.68ppm,且沉淀效果优异。相比之下,仅加混凝剂(第②组)或不加任何辅助剂(第③组)的F-去除效果均明显逊色。

自来水除氟效果:对于含氟量较低的自来水,同样采用钙:磷:氟=5:3:1的比例并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(第⑥组)的处理效果优于仅加混凝剂(第⑤组)或不加任何处理(第④组)。尽管最低F-含量降至5.16ppm,但沉降效果相对一般,推测可能与被沉降物质量较少而絮凝剂过量有关。

实验四:外购除氟剂成分分析

实验方法简述:为探究外购除氟剂(pH=2~3)的化学成分及其与不同物质的反应特性,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:取10ml除氟剂分别与5g氟化铵、氢氧化钙、α-氧化铝、硫酸钠及氟化钠混合,经48小时鼓风干燥后研磨样品,并对除氟化钠外的混合物进行XRD分析(因氟化钠无法烘干)。

目的与期望:通过此实验,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外购除氟剂的化学组成,以及其与各种潜在反应物的相互作用机制,为后续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。同时,我们也希望这一描述方式能够更易于被搜索引擎收录,便于同行交流与学术共享。

成功案例